跳至主要內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简韵大约 19 分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 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 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 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
  4. 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如果没有,随意发挥。
  1.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1. 经济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2. 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 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4. 社会结构上实行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 “简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

    1. 资本与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 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 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 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5. 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6. 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大批的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3. “简述近代中国社会两对主要矛盾、矛盾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2. 两对矛盾的关系是:

      • 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 外国侵略者同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 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3. 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4. “简述近代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 两大历史任务
      •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 相互关系
      • 区别: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状况,着重解决生产力问题。
      • 联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
  5. “简述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列强经过协商,暂缓瓜分中国,保全清政府,以使其成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实行“以华制华”。
    2.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典型如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人民以其不畏强暴,敢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击了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
  6. “简述旧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 社会制度的腐败,这是最根本的原因。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 的反侵略斗争,导致反侵略失败。
    2.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重要原因。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 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7. “简述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颁布的两个社会改革方案及其特点。”

    1. 1853 年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个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2. 太平天国后期提出**《资政新篇》,这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
  8. “简述《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

    1. 政治上,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设“暗柜”, 用以监督官员,改革弊政
    2. 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 文化上,设新闻官,兴办福利事业。
    4. 外交上,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允许外国人为天国献策,但不得毁谤国法。
  9. “简述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1. 沉重打击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 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 严厉批判儒家思想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势力,维护了中国主权
    5. 作为 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10. “简述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 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 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11. “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主要行动。”

    1. 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等发起的“公车上书”。
    2. 著书立说,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梁启超的 《变法通义》、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
    3. 介绍外国的变法,如康有为撰写了《日本变政考》。
    4. 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影响 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
  12. “简述维新派和守旧派论战的内容以及实质和意义。”

    1. 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三个问题进行:
      • 要不要变法
      •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
    2. 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3. 论战的意义是,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为维新变法运动作了思想舆论的准备
  13. “简述戊戌维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措施。”

    1. 政治方面
      • 改革行政机构,裁撤詹事府、通政司、鸿胪寺等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督抚同城”的巡抚。
      • 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
      • 准许创办报纸和上书言事
    2. 经济方面
      • 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
      • 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 设立农会,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西法垦殖。
      •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等。
  14. “简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1.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 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5. “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1. 内容
      •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
      • 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指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
    2. 意义:这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16. “辛亥革命后各省独立的政权出现的复杂情况。”

    1. 革命党人主动把权力让给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
    2. 政权被立宪派或旧官僚、旧军官篡夺
    3. 在一些省份,旧官僚和立宪派改头换面地维持着旧政权。
    4. 有的地方虽是革命党人掌权,但这些人很快蜕变为新军阀、新官僚。
  17. “简述 1912 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性质。”

    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政权

    主要体现在:

    1. 人员构成上,资产阶级革命派控制着这个政权
    2. 在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上,集中体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
    3. 1912 年 3 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18. “论述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 推翻清朝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
    3. 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思想解放
    4. 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变化。
    5. 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9. “简述“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封建专制主义
    2. 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开启思想解放的潮流
    3. 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
  20. “简述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1.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
    2. 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其目标难以实现。
    3. 他们中不少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21. “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 十月革命给予中国先进分子一个启示,即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
    2.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以新的平等姿态对待中国,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3. 十月革命中工人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昭示中国先进分子以新的方法开展革命
    4. 十月革命后,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批赞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22. “简述“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 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即中国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 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准备了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23. “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及意义。”

    1. 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 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 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运动后期发挥主力军作用。
    3.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4. “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 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 中国革命从此有了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即马列主义
    3. 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把中华民族的解放运动同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 义革命运动相联结并成为其中一部分,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
  25. “简述国民革命的意义。”

    1.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的一次伟大演习。
    2.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26. “简述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2. 成为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 揭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27.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和 30 年代前期,中共党内屡次出现“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

    1. 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近乎拼命的冲动
    2. 全党的马克思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还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
    3. 共产国际的干预以及对王明的全力支持,更使很多人失去了识别和抵制能力。
  28. “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
    2.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战略策略,开辟广大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3. 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
  29.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

    1. 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洗刷了民族耻辱。
    2. 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国际地位显著提升。
    3.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并为共产党取得最后胜利奠定基础。
  30. “简述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原因。”

    1.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2.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3. 全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4.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的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条件。
  31. “简述抗战胜利后的国际格局。”

    1. 帝国主义势力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
    2. 逐步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政治格局
    3. 战后不久,美国拟订了一个准备称霸世界的所谓**“全球战略计划”**。
  32.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1. 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2.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 新国家的主人。
    3. 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4.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前提条件。
    5.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33. “抗美援朝伟大胜利的意义。”

    1.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2. 抗美援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成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各项社会改革的巨大动力。
    3. 抗美援朝的胜利,使全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新中国的经 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4. “新中国 1949-1952 年采取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

    1. 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2. 开始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3. 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35.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

    1. 有偿的而不是无偿的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 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以必要的工作安排。
    3.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36. “《论十大关系》的意义。”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 大的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37.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在党和国家以后的政治生活中,对排除来自“左”的和右的方 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